14万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高清

评分:
9.0 推荐

分类: 记录片 2015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剧情介绍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评论:

  • 黄希慕 1小时前 :

    结合了星球大战,进击的巨人以及在曹县拍的机器猫。领袖头像眼睛装了探头,街上开两排坦克,这样的镜头居然没有被剪掉。必须给到三星,哈哈哈。

  • 雍恬然 6小时前 :

    这个…我从头哭到尾啊。为荧幕能看到蓝胖子,为大雄的善良,为静香的体贴,为小夫真实的软弱和勇气,为真挚的友谊为无理由为同伴做好牺牲的准备,为人民的自由,为反派最后一刻的人文道义哭。谢谢多啦守护了每一个孩子的童心

  • 江文翰 7小时前 :

    开头有点喜欢,后面非常厌恶男女主角,厌恶整个电影,觉得两个演员长得也很讨厌。

  • 程力夫 4小时前 :

    堪称为劳模姐冲奥量身打造的传记片;中规中矩的独角戏

  • 雪珊 4小时前 :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从女主的视角讲述美国著名的电视布道者夫妇的崛起和陨落。

  • 频丹秋 6小时前 :

    能再哆啦A梦里看到1984也是很独特的体验了。对独裁者的痛恨,是全宇宙都一样的。

  • 祁瀚林 4小时前 :

    可能是原型人物的原因,劳模姐的表演总让我觉得不那么信服,不过看别的短评说劳模姐认为女主百分百真诚,那或许吧……电影要抓的点太多导致太散,故事本身还行。今年应该就是劳模/妮可二选一,我偏向妮可,劳模和这个角色还差点。

  • 须小凝 7小时前 :

    有的人寻求信仰,是因为她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爱。两个缺爱的人的婚姻,最终以许久不见的熟人收场,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 祁宇菲 5小时前 :

    开头有点喜欢,后面非常厌恶男女主角,厌恶整个电影,觉得两个演员长得也很讨厌。

  • 梓梓 3小时前 :

    端午节快快乐乐带着姑娘去看,然后发现原来这个不是给她这个年龄段孩子看的了,我们全场最大的乐趣在于看机器猫从口袋里掏道具,然后就是,电影院的爆米花果然好吃。

  • 松素昕 1小时前 :

    编剧觉得小朋友真的能忍住这么长时间的电影吗?

  • 祥薇 8小时前 :

    电影本身不算上乘,但女主演技是可以争一下小金人。(男主也不错)

  • 翁从雪 9小时前 :

    经久不衰的主题,但前半段确实太过简单,小夫的第两次退缩显得多余,大雄逃出去也一如既往地没用(最后救人也是因为变大)

  • 阮芬菲 6小时前 :

    一对出身贫寒的虔诚的基督教徒,拼命努力向上,用独特的方式,赢得了教徒的信任,倾尽全力构建了自己的“传教网络”,成为福音界的传奇。但人性的贪婪,宗教界的倾轧,让他们跌落神坛,重新归零。“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一个典型的从创造传奇,到迷失初心,最终破产的故事。女主表演精彩,年龄跨度大,出神入化。

  • 骏凡 4小时前 :

    剧情平庸,主要是看查斯坦的演技(相较之下,加菲都逊色一大块),前半部分一般,中段后愈发好,尤其劳模姐的唱功,真的可以出唱片了,不光是福音,乡村都没问题。最后十几分钟,称得上教科书般的表演,结尾一首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绝对影史经典,辉煌且讽刺,是白左对白右的反击?ps.劳模姐早该拿奥斯卡影后了,开心

  • 诺子楠 8小时前 :

    Andrew Garfield,a man never gets a happy ending.平平无奇颁奖季传记片。

  • 祁沁工 1小时前 :

    这个影像视觉上也太陈旧了,总是有一种给我看以前的烂片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影像逻辑彻底支配了文本逻辑。劳模姐演得真好,她的第一场戏我是有点不太相信的,毕竟她演她的宣传做得很猛,但是越往后就越有一种酣畅感,我喜欢她是因为她在演戏清楚准确的同时,又能够有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气,一方面是她的意识,另一方面来自于得天独厚的一张脸,这部戏有难度,她易了容,改变了肌理,等于是改变了表情的含义,但她最后演出了一种复杂的天真(在此时我还有私心希望AA也可以挑战这个角色),她很棒,精巧的技术、强壮的意志与纯粹的热爱组成了这个表演。你看她,那种只有失败的人才有的兴奋,太好哭了。同时,妈妈也演得太好了吧,做布偶的一场戏,试衣服的戏等等,几乎场场戏技艺超群。

  • 萱冬 9小时前 :

    和《梅艳芳》一样都是流水账式的传记片,当然编剧肯定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化妆也是相当厉害,但问题其实都差不多,即传记片的主人公本身的复杂性体现不足,关键年份点的选取和素材的编织以及人物特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都没有做过多的深挖,塔米菲的浓妆和她的信仰是能理解为一种“空洞”的体现,但我总觉得她不应该只有空洞而已吧

  • 秦元槐 5小时前 :

    影片本身是比较乏味的,但劳模姐夺得奥斯卡影后桂冠倒是实至名归,特效化妆下的劳模姐并没有“放飞自我”,在微细表情与肢体动作上“小心翼翼”,这与当年妮可•基德曼的《时时刻刻》有些像。隐藏了演员自身“面孔”增加了角色亲和度,同时也放下“脸熟”包袱让习惯性演技暂时“脱轨”,这是一把双刃剑,劳模姐这次没有“伤到”自己是万幸也是实力。

  • 藩恨蝶 3小时前 :

    感染力女王握着别人手时、站上舞台时,世界好像只剩下她,和身后耀眼的光芒。越来越喜欢看传记电影,尤其是没有明确价值导向的情况下,重点去凸显人物的深刻特点。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